栏目导航
    新闻动态 网站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
    64##40周年校庆专题 转载(二)

    时间:2015-04-16 18:04:16 来源:本站编辑 作者:本站编辑 阅读:

    我的大学

    吴圣刚

    1981年,我正式进入了高考本科录取分数线,面临报志愿。农村出身,家里没有一个读过书的人,没人能够拿主意。只有指望老师,但农村中学的老师,再加上高考恢复的早期,对高考录取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,所以,老师的指导也是有限的。 自幼喜欢语文,上大学就想上中文系。当时,河南高校有本科中文专业的,只有开封师院、郑州大学、信阳师院三所学校。农村的孩子,考上了就想上学,想来想去,还是稳当保险第一,郑州大学、开封师院报的人肯定多,不一定稳当,所以,最终自己下了决心,第一志愿填写了信阳师院中文系。后来被顺利录取,自认为选择还是对的。当年的9月初,怀着兴奋、喜悦和憧憬来信阳报到。出火车站,看到一辆绿色卡车带着接新生的标牌接站,就被连人带行李拉出了信阳市,带到谭山包。迎着飒飒扑面而来的秋风,还在想象着大学校园的宏伟、壮观,信阳师院已经出现在面前。眼前的一切与想象反差巨大:一堵低矮的围墙横亘在路边,对着村庄和菜地的位置有一个几米宽的铁珊门,这就是学校的大门了。墙外两边矗立着一些水杉树,树林的草丛中充盈着积水。司机为了让我们就近到寝室,没有把我们放到大门口,而是让在围墙东门的豁口进入校园。此时正值信阳秋雨连绵,豁口到寝室没有路,是一片荒草野地,我们就此背着行李踏着泥泞入校了。入驻校园,熟悉环境之后,似乎更有些“失落”。因为是农村的孩子,总以为考上大学,进入到城市,脱离了泥土,从此就成了“洋学生”。没想到不仅学校就处在郊区的农村,从当时的信阳陆军学院到学校门口都是稻田,而且校园里到处是山丘和荒野,没有宽敞平坦操场,没有一条水泥路,有的是树木和荒草,郁郁葱葱,生态优良。学校的校舍由新建的大教楼、学生宿舍楼和几栋旧楼组成,分布在东西的山包和洼地上,虽然校园不大,但是当时的学生不多,1979级4个专业,1980级5个专业,而1981级只招收中文、政教、数学3个专业,全校学生七八百人,所以,校园显得空落,没有熙熙攘攘的热闹。寝楼和食堂只有一个,男生住低楼层,女生住在楼上,倒也相安无事,秩序井然。但就餐就不是这回事儿了。那时课比较多,一下课大家都好像饥肠辘辘,同时挤到一个饭堂,都想把饭菜吃到嘴里,秩序就会有点乱,甚至出现一些摩擦和不愉快,现在都成了过往的趣事。上课除了大教楼之外,还有小教楼。小教楼是上个世纪50年代建的旧楼,两层,门窗小,房间小,我们年级主要在这里上课,只有合班上公共课时,才安排到大教楼。因为81级招生少,每个班只有40多人,而79级、80级则人数多,则优越地使用新教楼。有些学生还不以为然,为什么把高年级的教室安排在新教楼,把我们安排在旧楼里,好像学校不重视我们。其实,小教楼也有优越和好处,楼层低上下方便,教室小,正好可以容纳40多人,而且是活动的桌凳,使用方便。81级三个专业三个班,每个班40多人,教室挨教室,每天在一起上课,大家都比较熟悉,几乎没有了班级的界限。还有,小教楼后面就是农民的稻田和水塘,风景甚佳。当时,学校后面没有围墙,我们课间或者放学之后就可以游览一番,有时也会到塘边田埂读书,别有一番情趣。这样的大学虽然没有让我们脱离泥土,有些粗放、荒蛮,但她的山水、起伏、绿色、清新,也是一种风景,一种资源,接地气,不虚无,不矫情,她让学生不会脱离实际,这似乎也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元素。(稿源:《信阳师院报》446期“流金岁月”专栏)